*
当前位置:中国网库 » 站长资讯 » 资讯文章 » 电商创业 » 文章详细 订阅RssFeed

英语系新生喊话校长,建议学校取消外语专业

来源:本站原创 浏览:812次 时间:2020-02-04

9月12日,一封署名信件在网络上被热传,某大学英语系新生喊话校长,建议学校取消外语专业,并要求转系换专业,言辞恳切且言之凿凿,不像是一出闹剧。

其喊话的原因是因为觉得“将来人们需要的不是翻译官,而是翻译机”,英语系没有前途了。

的确,在人工智能加持下,机器翻译变得得越来越“人性化”,译文质量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,在一些公开场合,还出现了AI同传的身影,虽然质量不佳但好歹上了台面,对翻译从业者来说威胁是客观存在的。

不过,即便如此,英语系新生要把这种“威胁”转化为“恐惧”可能并无道理,AI翻译与人工翻译的关系,可能和通常的舆论或想法不太一样。

AI翻译出来很久了,英语系新生究竟在害怕什么?

AI翻译不是什么新鲜东西,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最火热的领域之一,不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层面都有了诸多应用。

新生在这个时候担心起AI翻译,或许说明AI翻译有一些与过去不一样的东西。经过对诸多智能硬件终端的简单试用,结合官方的宣传,响铃或许找到了原因所在。

1.离线带来更强的“心理冲击”

响铃首先按照公开信中提到的翻译宝搜索,发现目前市场上含有“翻译宝”三字的智能翻译硬件只有一款名叫“搜狗翻译宝”的产品。实测发现,搜狗翻译宝可以实现中、英、日、韩的离线互译,查询官方功能说明,搜狗声称“离线机器翻译技术,使用了业界领先的模型压缩和加速技术,基本无损将云端能力应用到翻译机本地……将目前离线翻译模型大小压缩10倍以上,解码速度提升5倍以上”。

说得很玄乎,实际就是把云端通过某种方式搬到智能终端上,可以实现独立运行。在中、英、日、韩这四门国人常接触的语言上,不用网络即可实现实时翻译。

对普通人来说,这对当下出国旅游、差旅等场景有较强的实用性,毕竟,在国外不是任何时候都有网,进出酒店、景点、公共场所等,不论是游览、购物还是转场,断断续续的网络连接下,离线模式比需要云端支持的APP或者硬件都要好使。而搜狗选择这四门语言,或也是考虑最大化的场景应用。

但对翻译从业者来说,“去云端化”意味着智能终端的独立性加强,成为一个具象的存在,如果说过去云端使用还不足惧,离线单独完成翻译功能让产品自成一个翻译整体,这可能让机器翻译的印象更加具体直观,“就是这么样一个不需要联网的小东西”。

毕竟,连接庞大的云端意味着能力上的怯弱,自主完成更像是一个能力完备的人类替代品,这可能是最大的心理冲击来源。

2、语种涉猎或超预期

一般而言,APP或者翻译机都能胜任多种语言,多数人也见怪不怪。但是,搜狗翻译宝一下子整出了42种语言互译,在通常的在线翻译模式下,可支持泰语、法语、阿拉伯、波兰、丹麦、德语、俄语、芬兰语、荷兰语、葡萄牙语、瑞典语、西班牙语、意大利语、印地语等多种语言。

一方面,几十种语言互译对人类来说基本不可能,技术在昭示自己的肌肉,对只学学英语的新生冲击太大;另一方面,倘若这些在线翻译的语种有一天全部被压制进了终端,那样的产品无异于怪兽级的存在,而这并非不可能。

3、“不知不觉”的准确性

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,在没有接触AI翻译之前,很多人都没有抱以太高的期望,而接触后,都会惊呼“已经这么神了”,通读英语系新生公开信全文,体现的大略就是这个意思。

在此方面,市面上各家翻译产品的实测结果如下:

A.中译英(一般用于问询场景)

可以看出,几个翻译来源都翻出了专有名词“Westminster Abbey”,但在句式上,Google用了What对应“什么”,不太符合中文有什么……吗的表达;有道用cuisine表达美食,但该词过于聚焦菜肴,不符合探寻美食的场景;科大讯飞的can be句式则盯住“可以”一词,过于中式和繁琐了。总体而言,搜狗翻译宝略胜一筹。

B、英译中(一般用于理解外文场景或回复)

很明显,科大讯飞“环岛”比“环形交叉路口”更加地道,但其与有道一样,没有体现“当”的情境;Google翻译过于“专业”,“前行”十分书面;搜狗翻译宝较为准确理解了意思,但对“roundabout”理解与Google和有道一样过于专业化。这句话最地道的翻译或是,“当你到环岛的时候,一直往前走就行了”,几款产品各有胜负。

无论如何,各家翻译的准确性已经变得超出预期的高,尤其被搜狗翻译宝这样一款智能终端独立表现时,带来的心理冲击可能更为明显。配合多语种覆盖,加上更直接的离线功能,新生的害怕或许得到了解释。

新生要退学,这事不能怪AI

新生的大声疾呼得到了解释。不过,虽然它由AI引起,恐惧是对的,但AI却不应背这个锅。

1、AI翻译,表面的“替代派”,暗地里的“协作派”

AI到底是“代替人做到那些人本来能做到的事”,还是只是做那些“人做不到的事”作为协助人的技术存在,“替代派”与“协作派”争论由来已久。

英语系新生被一款终端硬件产品所吓退只是表象,根源还在于他和多数人一样认为AI机器翻译是铁杆的“替代派”,信奉AI威胁论。从技术发展、技术价值、技术落地来看,这似乎没有错。

但是,AI机器翻译本质上可能是个“协作派”:

一方面,AI翻译本身也需要大量的翻译人才做基础能力的输入,要攻克“信、达、雅”,光靠数据与算法是不够的。在智联招聘、Boss招聘等渠道上,经常能够发现搜狗、网易等机翻大户在招聘翻译人才。

另一方面,AI翻译一直是辅助定位,例如在某些大会上,AI同传协助人工同传让与会者有更多通道接收讲话信息,实现了协同价值,9月17日在上海召开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就是如此。

2、翻译行业本身就面临困境,AI或许还能帮忙

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,Fintech浪潮下,AI被应用到理财、信贷等多个金融环节,“代替”了诸多工作,但鲜有金融专业的学生跳出来说AI会砸自己的饭碗。

说来说去,还是翻译这个行业本身就比较“飘摇”,面临棘手的困境。准入制度和持岗制度的缺失,让翻译服务机构和个人水平良莠不齐,市场混乱无序,且多数委托单位对翻译的定位是“交出一种语言+钱=收回另一种语言”,谁价低谁得。

根据尚好佳译的研究,目前我国保守总计有4000多家平台型翻译服务机构,拥挤在北上广等少数几个城市,不正常竞争、化身皮条客等行为让市场劣币驱逐良币,最终价格质量双双往下走,形成恶性循环。

在每年的大学生毕业不对口就业统计中,翻译专业都“名列前茅”。搬来AI做挡箭牌显然是不公允的。

况且,从某些角度看,AI的介入甚至还能促进翻译行业本身的发展:

A、提供新的工作场景。AI翻译需要大量翻译人才,以后的翻译还能投身到AI发展的大潮中。

B、淘汰“落后产能”。AI当下解决了基础层面的沟通,让市场上那些只有小伎俩的“劣币”淘汰,肃清行业。

C、改变市场认知。AI热点的介入让翻译行业有机会形成更客观的公众认知,改变只求低价的境况。

错位竞争?只有死路一条

对于那些真正有志于从事翻译行业的人来说,究竟怎么做是多数人心中的困惑。这其中,“错位竞争”是很多评论人士喜好的观点,也即AI干低端翻译,人来干高端翻译。这种说法符合实用主义,但试图抱着错位竞争来应对AI翻译,可能只有死路一条。

1.翻译没有边界

错位竞争的前提是翻译有清晰的边界,有“高端翻译”安全区,否则,错位就只是一种 “设想”,而非真的存在。遗憾的是,翻译可能压根就没有什么边界。

例如,导游翻译是所谓低端工作,作最简单的沟通,但倘若导游接待真正爱好艺术的游客到了卢浮宫,需要翻译的内容定然超出基础翻译的范畴。

相反,法律条文的翻译被认为是“高端翻译”,但实际上,在同一个法律派系(大陆法或海洋法等),很多条文通用,除了少数拗口的内容是“高端翻译”,多数法律条文的翻译借助另一个成熟法律体系,很容易变成“低端翻译”。

因此,像搜狗翻译宝这种产品,在旅游场景中,可能有高端翻译的内容,而翻译法律条文的从业者,有时候又在干着所谓低端的事。

2、AI机器翻译是“蔓延式”发展的

退一万步说,即便我们真的列出一个详尽的事项列表,找到边界,“安全区”也很快会被AI机器翻译的“蔓延式”发展所侵蚀。

AI机器翻译的原理是通过不断的语料数据喂养,配合算法,让机器得出句子最合理的表达。不同的数据库、不同的训练程度会导致AI机器翻译在场景覆盖上有客观的偏好,某些场景可能十分准确(这段时间训练多些的),某些场景翻译又杂乱无章(还较少训练的)。

最终,AI机器翻译是蔓延式发展的,熟悉了A场景,再到B场景,以此类推。AI翻译早晚有一天会蔓延所有的场景,所谓的高端市场,山河破碎是早晚的事。

3、“反木桶效应”才是正确打开方式

既然领土总是会被侵蚀,人工翻译的出路就只有一条:用“反木桶效应”继续往外扩张:木桶的短板决定下限,但木桶最长的一根木板才决定特色与优势,决定盛水的上限。

翻译的速率是人相对于机器的短木板,搜狗翻译宝能凭借高性能锂电池支持最长7天(168小时)待机,有机生命体的人工翻译却无法坚持哪怕一天的实时待命。但是,即便如此,AI也从来没有限制人的长木板,人工翻译可以做的事很多。

你不能指望机器翻译永远只做所谓的“低端的事”,你却能够总是给自己找到木桶那根最长的木板。当AI机器翻译可以完成基于同一种中介语言(例如英语)的互译时,某些掌握多门语言的个人却可以完成不同语言间的直译(意味着损耗和失真更小);当AI机器翻译已经能够准确表达艺术名画的价值时,带有艺术修养的个人却已经能在翻译中加入人文关怀因素,毕竟,类似严复这种翻译家本身也可以是艺术家。

我们从来都是那只“懒蚂蚁”

人工翻译找到自己的长木板,放到宏观环境,恰恰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“懒蚂蚁效应”。

1、“懒蚂蚁效应”:颠覆认知的现实规律

日本北海道大学曾经做过一个试验,观察黑蚂蚁群活动,他们发现勤劳的蚁群中总是存在着一些无所事事、东张西望的“懒蚂蚁”。但是,当试验断绝族群食物来源时,懒蚂蚁“挺身而出”,带领蚁群去往新的食物源。

原来,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“侦察”和“研究”上,确保族群的发展不会陷入危机。蚂蚁群能发展得多大,不取决于勤劳工作的蚂蚁,而取决于实时观察分析环境及趋势的懒蚂蚁。

这个效应存在于所有领域,总是会有些人在作前瞻,把已经成熟的基础性工作甩给更大的群体。

2、人是懒蚂蚁,技术是勤劳的蚂蚁

从工业革命起,技术不断地替代人的工作,但人也总能找到新的工作。当这样的“新工作”成熟后,又会被甩给机器。

早期的飞机需要钢索传动控制机翼,后来钢索部分由机器完成,人只需操作指示电传即可(不费力),但这时人的思考就从操纵变成了更好地保证安全;直到液压+计算机系统控制系统出来,人类彻底摆脱物理操控,而民航的安全性、舒适性、经济性也大大加强。

AI也是如此。例如,在金融市场上,人把过去的实时市场分析扔给了AI,自己去探索更多投资策略的可能,创新更多金融衍生产品。

3、翻译更需要主动去做勤劳的蚂蚁

AI早晚有一天会把人的成熟的翻译能力拿走,做一个勤劳的蚂蚁该做的事。翻译行业能否立足,取决于懒蚂蚁做得有多好。

作为人类信息传播增量的重要通道,不仅是语言to语言,翻译本身还有太多值得研究和发展的地方,如同科技发展一样,创新然后交给机器,再去创新。

当前的主流翻译理论有严复的“信达雅”、克里斯蒂娜·诺德的“功能翻译理论(functionalism)”、尤金·奈达的“功能对等理论(functional equivalence)”等,但是翻译本身的进化并没有终结。

举例来说,“You are exceptional”,翻译成“你是独一无二的”,已经达到了“信达雅”的标准,这个层次机器达到并非难事。但倘若更进一步,翻译成“世上再无你”,就要精妙得多。我们相信,总会有更好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式,只是懒蚂蚁们尚未找到。

更重要的是,在翻译这里,人可以把生活场景或者简单的专业场景交给搜狗翻译宝这样的产品,却有机会去探索更多翻译价值,例如Google翻译的商业模式设置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人类信息的交流,打开了这个地球上多数人的视野,这种进步是整体性的。

4、“不竞争”才是最好的竞争

懒蚂蚁搬食物的能力,永远比不上勤劳的蚂蚁。在AI翻译狂奔突袭时,人与机器的定位是全然不同的,担心搜狗翻译宝这样的产品威胁自己的生存,无疑是用勤劳的蚂蚁标准去要求自己。

人工翻译与AI翻译之间,最好的竞争结果就是实现“不竞争”的状态。错位竞争本质上还是把AI当做威胁,是一种防御性竞争。

在AI机器翻译这件事上,人工翻译们始终承担两个角色:为勤劳的蚂蚁输入成熟的能力,以及做好自己的懒蚂蚁,这是完全割裂的定位。与其被吓得要退学,不如想想如果所有人都开始使用搜狗翻译宝等类似的产品时,人工翻译到时候又该是什么样子、自己又能做点什么“懒蚂蚁”的事。